最近小编在查阅方面的资料时看到了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一下国内外的气力输送系统研究现状。
当人们从自然界风力吹石卷尘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吮吸现象获得启示之后,就设想利用气流在管道中来运送。在此设想的启发下,气力输送技术应运而生,其最早的应用出现在1810年,Medhhurst首次提出利用管道将邮件作气力输送的方案。
1824年Vallanse最先建立了气力输送实验装置.1853年Clark支撑起了直径为1.5英尺,长675英尺的气力输送实验装置,这也是欧洲出现的第一个气力输送装里。最初,气力输送都仅仅局限于某些码头上的装卸.直到20世纪初,随着大容量、大功率风机和一些真空设备的出现,气力输送开始逐渐低开始用于车间内部物料输送,到30年代左右,在车间内部已被广泛使用。
近年来,气力愉送技术在愉送行业的发展应用异常迅速川.就稀相悬浮气力输送来说,其输送模型、流动状态分析、压损设计计算、组成装置和系统的各种部件结构以及操作管理均已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和经验的积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由稀相悬浮气力输送呈现出本质上的缺陷,即其输送风速高带来能耗大、管道磨损、输送物料的破碎和分离除尘造成困难等问题,人们就试以从低输送风速、高浓度来寻找新的途径,开发新的装置.1962年Gattyas公司的内重管式气力输送装置,开发成功,同年瑞士Buhler公司的外重管式装皿,1969年英国Warren-Spring试验所得脉冲气刀式气力输送装置相继问世。这些引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使散装物料的气力输送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而针对长距离输送,双套管紊流浓相气力输送技术较其它的要有优势的多,它是属于德国MOLLER公司的专利。1970年,日本学者久保辉一郎、水渡英二,对粉体的运动理论和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1985年,进尺正敏、金择孝文针对颗粒间作用力进行了深入研究EU。上渔具贞用流体力学和固体摩擦理论的方法,建立了管道颗粒流动的运动模型,试图得到一种解析解,建立了许多不合理的假设,分析了可利用的理论速度,但是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其方法不话用于非均匀最浮流管流。
最近,节能降耗、减少管壁磨损以及输送连续性、稳定性的要求,对的研究又多起来,国外欧、美、日等工业技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20世纪50年代初即开始从事管道气力输送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二十一世纪初,澳大利亚的R. Pan对长距离低速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研 究表明:在长距离的物料输送过程中,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或者出现管道的堵塞,或者进料口出现阻塞,或者在管线下游出现长料栓,致使物料在管道在管道内的不均匀性,甚至出现稀相输送。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管道气力输送技术己经发展成为输送能力最大达300 t/ h,输送距离最长可达3000 m的自动化程度高、运行平稳可靠、环保性强的综合性先进技术,广泛应用在石化、冶金、轻工、能源、电力、粮食、建材等领域中.并有将该技术进一步延伸应用到工业垃圾的搜集与清理、民用生活垃圾的分选等环保领域的趋势。
对气力输送技术的研究,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一直到1980年才在中科院化冶郭燕孙院士的倡下,我国成立了“中国颗粒学会即。1992年,陆厚根和马魁用两个形状指数,即宏观形状指数和微观形状指数,来表征粉煤灰颗粒形貌
1996年,清华大学的学生就气固并行系统中弥散颗粒混合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应用磷光顺粒示踪技术,研究了气固并行系统中弥散颗粒的轴、径向混合行为,给出了在实验条件下气固并流上并行系统弥散颗粒的轴、径向Peclet数的关联式。
2003年,北京科技大学的有关人员就低气速高混合比水平气力输送临界速度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
2004年,又对浓相气力输送的流型及稳定性判定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了一种检测流型稳定性的方法。
2005年,西北工业大学的学生利用两相湍流KET模型对直角弯
管内气固两相湍流的流动状态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弯管内两相流动的一些规律。
2008年,东南大学的学生们自己组建的一个针对高压超浓相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通过改变物料的相应参数,获得了物料的流量、以及输送管道磨损的变化特性,同时给出了高压气力输送技术的特性与规律。同年,由浙江大学的林江教授等人对正压浓相气力输送特性的试验研究证实,在正压浓相气力输送中,当出现低速高压时,会出现气力愉送运行的最佳点.
以上就是关于国内外气力输送的研究概况,可能此文年代略有久远无法看出当今如何,小编会慢慢的阀阅资料,大家有兴趣可以继续关注的网站:
上一篇:气力输送的系统的怎么设计计算?